亲亲相隐(墨翟杨朱是禽兽)
资讯
2023-11-27
288
1. 亲亲相隐,墨翟杨朱是禽兽?
墨子即墨翟,定居于鲁国,耳濡目染,受儒家学说影响,师从孔儒之道。但是墨子后来觉得儒学太过虚伪烦琐,比如儒学不信鬼神,却偏偏要搞祭祀之礼,这就如同明明没有客人还装模作样的行客礼,明明没有鱼还跑去撒网一样,虚伪巧饰,假道学。
于是墨子弃儒自创墨学,开坛授徒。其学说跟儒学作了明显的区分,特别是哲学论证方法。儒学重视行为动机,不重视行为结果。墨学刚好相反,先问结果,再决定行为。而且墨子出生贫民,不搞那些阳春白雪、华而不实的东西,这就让继圣人孔子之后号称儒家二圣的孟子很不爽。
墨子出自儒家却不遵循儒家的等级礼法,提倡世人平等的“兼爱”“非攻”,天下如果都兼相爱了,儒家那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因等级而产生的贵贱高下之礼的学说岂不没有市场?孟子自然不能把这种想法说出来,所以只能从孝道上着手骂人:“天下兼爱,无父无子,与禽兽何异”?
虽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实际上孟子这个二圣比起孔圣人来,差距还是不小,孔子还曾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还曾去求教于道家始祖老子,并膜拜嘉许。
孟子的胸怀小很多,只要不同他的观点他就激动,耍了一辈子嘴皮子没有任何经世致用的实践。墨子一生,身体力行,既搞科研,又鞍前马后,服务于人民,“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一心一意为天下兴亡贡献绵薄之力。
去年我国之所以把全球首颗量子卫星起名为墨子,就是纪念他的实践、创新、科研精神。
2. 苟晶说对调查结果有看法?
首先被顶替这件事不容置疑!这已是事实!
有人说,苟晶没受到实际影响,所以她网络维权就是“夸张”和“矫情”。苟晶这件事中,最该谴责是一伙人冒名顶替者盗用身份的罪行,用这种恶劣的手法,难道不该收到应有的惩戒吗?
随后山东调查组的通报证实了苟晶被冒名顶替的事实,因为她所受到的伤害不能够量化,所以就认为她没受到伤害,进而谴责、咒骂她,这是一种混乱加混账的逻辑。
网友觉得被骗!在网络上乱带节奏!
如果说苟晶不借助陈春秀事件的热度,恐这件事永远将会继续隐瞒下去,她也只得看准时机把事情披露出来!
网络环境对她并不友好!
回到现实,这件事改变了苟晶的人生路线,这不容置疑,其老师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还是那句话不借助陈春秀的热度,可能这件事永远将埋于历史的洪流,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苟晶的一些话题言论的导向我是持中立态度的。
3. 族缘和乡缘对于中国是不是一件好事?
血缘,乡缘和族缘要分开来讲。他们都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近代化之前,由于生产力的关系。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你只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一个集体。这样就诞生了维系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辈的东西都会交给下一代来继承。办什么事情,比如打仗做生意都会找亲近的乡亲。皇帝身边的开国功臣,大部分是家乡的人,就有这个原因。一个族就相当于一个自治的小集体,其中有一条亲亲相隐。就是亲人犯了罪,就要互相包庇,你要是去举报亲人会被唾弃的。 这些都是对个人的限制,对人的剥削,同时也是生存下去必要的。。到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即使你一个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你也能活下来。父母,乡亲,亲戚都已经制约不了你了。你可以活得自由自在。现在仍然有每个地方的商会。每个姓氏的宗祠。血缘,乡缘和族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外国一样也有,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你仔细去回忆,就会发现。
4. 儒家思想对任何统治者都有利但对民众有利吗?
我想提问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儒家思想!
子曰: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没有忧愁只有快乐,那便是人间天堂。
何谓君子?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是:弘"天地人"之道的人 ,能做到"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君:古代译为最高统治者,《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曾参在《大学》里把一个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进化过程和逻辑关系写得很清楚了。简单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君子思想行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质等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因为人性相同,君子通过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类社会的本末,通过人性能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能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能知道做事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干什么,他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呢?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础是"不惑",是极致的"尽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他们相辅相成。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还不能得完美结果,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基础。
当一个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常常会引发灾难。像霸王项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万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是个极大的数字。又如诸葛亮、司马懿对垒,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而我们呢,日夜研究他们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背后的人间惨剧被所谓的"成功代价"一笔带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灵魂缺失、丧失人性的行为。这是孔子反对战争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将功成的辉煌,而是万骨枯的人间地狱。
子路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两问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过人性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想办法帮别人在行为上弥补缺陷,而不是奴役、掠夺。这是儒家"德、仁"由来的原因,是曾参"止于至善"的原因,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因。当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爱人,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下面的叫师说孔子伪仁、假义、不孝、无信、不忠、无法、礼教杀人。叫师找出来这么多东西,除了证明自己无知外,无一是处!面对这样的叫师,孔子是怎么做的呢?
子曰:六十而耳顺。我以前一直不太明白,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生总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耳顺呢?我来问答不过十几天,看到太多的反孔言论,而跟风点赞的人很多。从他们YY的话来看,我才明白,反对孔子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孔子的当代就很流行。
什么样的人才会反对孔子呢?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权贵的纨绔子弟,因为孔子的政令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他们形成了约束,他们因此不能为所欲为,便诋毁孔子。而普通百姓呢,又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能从众心态。于是到处都是叫师,吠声一片。孔子因听到太多的逆耳之言,才有耳顺的境界。
什么是耳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知道别人为什么说,理解别人,坚持自己。这些人的风言风雨、汹汹之口没有压倒孔子的思想行为,反而造就了千古名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至此,我脑海里不仅看到了孔子被世俗包围如丧家犬一样的落魄,更看到了"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伟大。
5. 应该还是不应该呢?
要这么难干什么?爱就是爱,不用亲亲相隐,何不表白。
6. 你会维护罪犯的人身权利还是站在道德的角度重罚?
你好,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结合以往的经验谈一下我的看法:
总的来说,维护犯罪的人身权利与站在道德的角度并不冲突或对立。作为律师来讲尤其是专做刑事案件的律师来讲,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对待这个看似是选择题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这个图片也就说明了,审理案件不是通过的主观的意见或道德来审理的,因此会蒙住双眼,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还要有天平这样才能公平正义没有冤假错案发生。)
有很多人都问我,做刑事律师不就是为了替犯罪人说话,帮助坏人嘛,其实并不是。惩罚犯罪是犯罪嫌疑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才追究刑事责任的一个司法活动。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已经已经是发生的了,那么具体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具体是谁实施的,还有没有其他人等等情况,侦查人员和律师都没有在现场,只有犯罪嫌疑人清楚。之所以为他们辩护,并不是为他们“脱罪”。而是和办案机关一样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案件存在的证据来分析,也只有保持客观中立的证据可以证明被羁押的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实施了什么程度的犯罪。
公检法也是基于同一部现行的法律和案件事实及证据来认定犯罪和量刑,律师也是基于同样的东西,也只有基于这些中立的能够反映当时案件事实的证据来判断,而不是基于主观的也许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不同的道德来衡量案件和犯罪人。因此,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量刑,让犯罪嫌疑人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不仅是保障他们的人身权利,从长远来看更是保护正常人的生活。
你想,如果法律没有得到正确的适用,案件总是依据道德的角度来认定,那么不同的人站的道德的角度不同,犯罪嫌疑人的量刑就不同,就会出现冤假错案,犯罪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犯罪的人都没有公平的审判,那么对于正常的人来讲,安全感会更低。
依据人类发展的中产生的文明公正的法律这个制度来处理矛盾,尚且有冤假错案发生,就更不用说基于道德来衡量了。总的来讲,如果法律没有得到正确的适用,可以让有罪的人得不到公正的审判,那么也有可能让无罪的人受到牢狱之苦。
7.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未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少年时期的孔子贫穷而低贱。他成年后,做过管理粮草及畜牧的小官。后来周游列国,聚众讲学,曾任鲁国司冦。政治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变法;哲学上,从天命论出发,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西周奴隶制的“礼治”;教育上,主张“学而优则仕”和“因材施教”,亦曾提出过“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论断。这些教育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重耳或老聃。春秋未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东周史官,管理王室藏书。周室衰落,出为隐民。《道德经》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所说的“道”:并非物质性的实体,而是超时空的、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但在他观察社会动乱、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辨证思想。老子认为万事万物,不管其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都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他的“柔弱胜刚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等观点,为后事军事家所利用,亦产生过积极影响。后人尊称他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亲亲相隐,墨翟杨朱是禽兽?
墨子即墨翟,定居于鲁国,耳濡目染,受儒家学说影响,师从孔儒之道。但是墨子后来觉得儒学太过虚伪烦琐,比如儒学不信鬼神,却偏偏要搞祭祀之礼,这就如同明明没有客人还装模作样的行客礼,明明没有鱼还跑去撒网一样,虚伪巧饰,假道学。
于是墨子弃儒自创墨学,开坛授徒。其学说跟儒学作了明显的区分,特别是哲学论证方法。儒学重视行为动机,不重视行为结果。墨学刚好相反,先问结果,再决定行为。而且墨子出生贫民,不搞那些阳春白雪、华而不实的东西,这就让继圣人孔子之后号称儒家二圣的孟子很不爽。
墨子出自儒家却不遵循儒家的等级礼法,提倡世人平等的“兼爱”“非攻”,天下如果都兼相爱了,儒家那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因等级而产生的贵贱高下之礼的学说岂不没有市场?孟子自然不能把这种想法说出来,所以只能从孝道上着手骂人:“天下兼爱,无父无子,与禽兽何异”?
虽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实际上孟子这个二圣比起孔圣人来,差距还是不小,孔子还曾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还曾去求教于道家始祖老子,并膜拜嘉许。
孟子的胸怀小很多,只要不同他的观点他就激动,耍了一辈子嘴皮子没有任何经世致用的实践。墨子一生,身体力行,既搞科研,又鞍前马后,服务于人民,“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一心一意为天下兴亡贡献绵薄之力。
去年我国之所以把全球首颗量子卫星起名为墨子,就是纪念他的实践、创新、科研精神。
2. 苟晶说对调查结果有看法?
首先被顶替这件事不容置疑!这已是事实!
有人说,苟晶没受到实际影响,所以她网络维权就是“夸张”和“矫情”。苟晶这件事中,最该谴责是一伙人冒名顶替者盗用身份的罪行,用这种恶劣的手法,难道不该收到应有的惩戒吗?
随后山东调查组的通报证实了苟晶被冒名顶替的事实,因为她所受到的伤害不能够量化,所以就认为她没受到伤害,进而谴责、咒骂她,这是一种混乱加混账的逻辑。
网友觉得被骗!在网络上乱带节奏!
如果说苟晶不借助陈春秀事件的热度,恐这件事永远将会继续隐瞒下去,她也只得看准时机把事情披露出来!
网络环境对她并不友好!
回到现实,这件事改变了苟晶的人生路线,这不容置疑,其老师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还是那句话不借助陈春秀的热度,可能这件事永远将埋于历史的洪流,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苟晶的一些话题言论的导向我是持中立态度的。
3. 族缘和乡缘对于中国是不是一件好事?
血缘,乡缘和族缘要分开来讲。他们都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近代化之前,由于生产力的关系。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你只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一个集体。这样就诞生了维系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辈的东西都会交给下一代来继承。办什么事情,比如打仗做生意都会找亲近的乡亲。皇帝身边的开国功臣,大部分是家乡的人,就有这个原因。一个族就相当于一个自治的小集体,其中有一条亲亲相隐。就是亲人犯了罪,就要互相包庇,你要是去举报亲人会被唾弃的。 这些都是对个人的限制,对人的剥削,同时也是生存下去必要的。。到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即使你一个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你也能活下来。父母,乡亲,亲戚都已经制约不了你了。你可以活得自由自在。现在仍然有每个地方的商会。每个姓氏的宗祠。血缘,乡缘和族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外国一样也有,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你仔细去回忆,就会发现。
4. 儒家思想对任何统治者都有利但对民众有利吗?
我想提问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儒家思想!
子曰: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没有忧愁只有快乐,那便是人间天堂。
何谓君子?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是:弘"天地人"之道的人 ,能做到"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君:古代译为最高统治者,《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曾参在《大学》里把一个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进化过程和逻辑关系写得很清楚了。简单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君子思想行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质等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因为人性相同,君子通过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类社会的本末,通过人性能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能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能知道做事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干什么,他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呢?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础是"不惑",是极致的"尽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他们相辅相成。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还不能得完美结果,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基础。
当一个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常常会引发灾难。像霸王项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万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是个极大的数字。又如诸葛亮、司马懿对垒,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而我们呢,日夜研究他们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背后的人间惨剧被所谓的"成功代价"一笔带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灵魂缺失、丧失人性的行为。这是孔子反对战争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将功成的辉煌,而是万骨枯的人间地狱。
子路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两问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过人性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想办法帮别人在行为上弥补缺陷,而不是奴役、掠夺。这是儒家"德、仁"由来的原因,是曾参"止于至善"的原因,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因。当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爱人,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下面的叫师说孔子伪仁、假义、不孝、无信、不忠、无法、礼教杀人。叫师找出来这么多东西,除了证明自己无知外,无一是处!面对这样的叫师,孔子是怎么做的呢?
子曰:六十而耳顺。我以前一直不太明白,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生总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耳顺呢?我来问答不过十几天,看到太多的反孔言论,而跟风点赞的人很多。从他们YY的话来看,我才明白,反对孔子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孔子的当代就很流行。
什么样的人才会反对孔子呢?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权贵的纨绔子弟,因为孔子的政令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他们形成了约束,他们因此不能为所欲为,便诋毁孔子。而普通百姓呢,又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能从众心态。于是到处都是叫师,吠声一片。孔子因听到太多的逆耳之言,才有耳顺的境界。
什么是耳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知道自己为什么做,知道别人为什么说,理解别人,坚持自己。这些人的风言风雨、汹汹之口没有压倒孔子的思想行为,反而造就了千古名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至此,我脑海里不仅看到了孔子被世俗包围如丧家犬一样的落魄,更看到了"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伟大。
5. 应该还是不应该呢?
要这么难干什么?爱就是爱,不用亲亲相隐,何不表白。
6. 你会维护罪犯的人身权利还是站在道德的角度重罚?
你好,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结合以往的经验谈一下我的看法:
总的来说,维护犯罪的人身权利与站在道德的角度并不冲突或对立。作为律师来讲尤其是专做刑事案件的律师来讲,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对待这个看似是选择题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这个图片也就说明了,审理案件不是通过的主观的意见或道德来审理的,因此会蒙住双眼,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还要有天平这样才能公平正义没有冤假错案发生。)
有很多人都问我,做刑事律师不就是为了替犯罪人说话,帮助坏人嘛,其实并不是。惩罚犯罪是犯罪嫌疑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才追究刑事责任的一个司法活动。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已经已经是发生的了,那么具体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具体是谁实施的,还有没有其他人等等情况,侦查人员和律师都没有在现场,只有犯罪嫌疑人清楚。之所以为他们辩护,并不是为他们“脱罪”。而是和办案机关一样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案件存在的证据来分析,也只有保持客观中立的证据可以证明被羁押的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实施了什么程度的犯罪。
公检法也是基于同一部现行的法律和案件事实及证据来认定犯罪和量刑,律师也是基于同样的东西,也只有基于这些中立的能够反映当时案件事实的证据来判断,而不是基于主观的也许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不同的道德来衡量案件和犯罪人。因此,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量刑,让犯罪嫌疑人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不仅是保障他们的人身权利,从长远来看更是保护正常人的生活。
你想,如果法律没有得到正确的适用,案件总是依据道德的角度来认定,那么不同的人站的道德的角度不同,犯罪嫌疑人的量刑就不同,就会出现冤假错案,犯罪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犯罪的人都没有公平的审判,那么对于正常的人来讲,安全感会更低。
依据人类发展的中产生的文明公正的法律这个制度来处理矛盾,尚且有冤假错案发生,就更不用说基于道德来衡量了。总的来讲,如果法律没有得到正确的适用,可以让有罪的人得不到公正的审判,那么也有可能让无罪的人受到牢狱之苦。
7.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未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少年时期的孔子贫穷而低贱。他成年后,做过管理粮草及畜牧的小官。后来周游列国,聚众讲学,曾任鲁国司冦。政治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变法;哲学上,从天命论出发,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西周奴隶制的“礼治”;教育上,主张“学而优则仕”和“因材施教”,亦曾提出过“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论断。这些教育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重耳或老聃。春秋未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东周史官,管理王室藏书。周室衰落,出为隐民。《道德经》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所说的“道”:并非物质性的实体,而是超时空的、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但在他观察社会动乱、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辨证思想。老子认为万事万物,不管其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都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既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他的“柔弱胜刚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等观点,为后事军事家所利用,亦产生过积极影响。后人尊称他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